老家廚房灶臺邊放著一根舊扁擔,牢固結實,這根扁擔不僅浸透了爺爺?shù)暮顾彩撬燎趧趧拥南笳鳌?粗@根扁擔,關于爺爺?shù)挠洃洸粩嘤縼恚谂c扁擔打交道的日子里,爺爺把樸素、耐心、踏實、清白的好家風傳承了下來。
爺爺是個孤兒,那時候家里窮,光靠種地也刨不出幾個馬鈴薯,好在他肯吃苦,十三歲便背井離鄉(xiāng),背著一根扁擔出去謀生,有時一天挑著一百多斤的重擔,要走幾十里路,爺爺也一直咬牙堅持。就是這根扁擔,擔出了爺爺一生的信譽,擔出了我家清白的家風。
農村集體經(jīng)濟時期,爺爺作為生產大隊的一員,和村里的壯勞力們一起干活,大隊會給出苦力掙工分多的壯勞力安排伙食,有的人吃飽后,便會悄悄捎帶飯菜給家里人。只有爺爺,早上出發(fā)時帶著一根扁擔一副挑子,晚上回來時,還是只有這些干活工具。奶奶責怪他,家里孩子多,都吃不飽,他也不懂得靈活變通,往家里帶些飯菜。爺爺只是一聲不吭,背過身,不理睬奶奶的嘮叨。然后語重心長地和父親、姑姑、叔叔們說道:“大家生活都不容易,做人就得有正氣,這樣才能行得端坐得正,才不會被別人戳脊梁骨。”并且教導他們,扁擔往肩上一扛,就是一個“人”變成一個“大”,做人,就要正派,做一個大寫的人。就是這樣的爺爺,一輩子從未往家拿過一碗飯菜、一個饅頭,更沒有收除了自己工錢之外多余的一分錢。
在實行市場經(jīng)濟后,爺爺就挑著扁擔做些小買賣,賣一些生活日用品,偶爾父親吵著要跟著去,爺爺也不反對。有一次在鄰村賣貨,有一個大娘買東西時,不小心將找回的錢丟在了貨筐里,那時候,對于生活在農村的他們來說,那些錢足夠吃好幾頓飯了。但爺爺發(fā)現(xiàn)后,沒有據(jù)為己有,而是果斷用扁擔挑起貨物,帶著父親走村入戶,最終找到大娘將錢還給了她。在彎曲的村路上,在炎炎的烈日下,兩個身影,一高一矮,在扁擔的晃晃悠悠中,爺爺把清白的家風傳承給了父親。
扁擔從青色磨成了金黃,爺爺從青絲到白頭,人也顯得更加消瘦,背也更加駝了。生活條件變好了,但爺爺始終沒舍得丟棄陪伴了他大半輩子的“老伙計”。他總是一邊撫摸著這根扁擔,一邊回顧半生辛勞,告誡兒孫,要做一個忠厚老實、勤勞儉樸的、講正氣的人。
多年后,爺爺?shù)难詡魃斫桃廊挥绊懼遥慕陶d如同涓涓流淌的清泉,質樸無言,滋潤著我的心靈。如今,我成為了一名黨員干部,爺爺留下的家風似乎就成了一根無形的扁擔,時刻提醒我,要做一名正直無畏的共產黨員。